标视界 分享 环境领域“中国发明”年申请量占全球近7成 10年累计数量占全球发明专利申请的44.08% 作为一种技术及知识资产,专利具有巨大的商业和技术价值,是企业技术水平、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和法规不断推出,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专利分析报告》显示,从近10年全球各国环境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情况来看,中国发明专利占据了近10年全球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44.08%,已经成为最积极布局环境技术领域的国家,领先排名第二的日本高达30多个百分点。 据统计,我国环境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呈现逐年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8年6349件上升至2017年的52245件,增长8.23倍。而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相关数据计算,我国同期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仅为4.76倍。不仅如此,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占比均超过了当年年度全球专利总申请量的70%以上,国内环境技术领域的研发热度可见一斑。 此外,我国环境技术各子领域专利申请量的年均增长率均为20%以上,其中物理污染控制、土壤和地下水修复领域年均增长率超过30%,分别为34.15%和31.74%。但是由于这两个技术领域的绝对数量较少,数据参考价值不大;其他技术领域中,大气污染防治年均增长率为28.26%,环境监测年均增长率为25.97%,水污染防治年均增长率为24.73%,固废处理处置年均增长率为24.33%。 总体而言,我国环境技术各子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核心专利依然受制于人 数量第一,但质量和市场认可度表现不佳 众所周知,申请专利一方面是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是打击对手侵权的行为。因此,经得起市场考验,才是高质量的专利,与数量并无直接关联。尽管我国环境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一直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但质量和认可度问题不少。 专利强度,作为国际知名专利检索分析平台INNOGRAPHY推出的专利评价指标,通过采用复合指标算法模型,包括专利引用/被引次数、权利要求数量、专利家族数量、专利诉讼、专利PTO长度等20个影响因子筛选出核心技术。 《专利分析报告》通过专利强度进行分析可知,环境技术领域的核心专利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日本和欧洲,中国作为专利申请数量大国,虽然专利质量在不断提升,但是在拥有高被引、庞大专利家族和完善的权利要求等方面的专利数量偏少。 “我国专利申请主体在申请专利时有着明确的政策导向性,或是为了高新技术企业名号或是政府对于专利申请有较大的奖励力度。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大多数专利均未能在质量和市场认可方面有很好的表现。”《专利分析报告》编写组组员、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桂华侨向记者介绍说。 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为例,我国在这一领域核心专利数量仅占比5.6%,而在此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占比达到了34.1%,核心专利占比下滑严重。近些年,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不断增加,但是产生核心专利的数量仍然偏少,国际竞争力还相当匮乏。 院校研究所专利失效率达6成 研发与市场脱节,追求学术价值,忽视市场应用场景 不仅是核心专利数量偏少,《专利分析报告》编写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还统计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现象。近10年来,我国院校、研究所申请的环境技术领域专利中未缴纳年费或放弃导致专利失效的比例高达59.66%,远高于26.06%的全球平均占比。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差距更大,其中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法国分别对应的占比为 6.97%、5.93%、7.67%、3.8%、20.56% 。 桂华侨分析我国院校、研究所专利权失效比例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原因时表示,一是考核机制导向问题,我国的科研项目验收和个人工作绩效考核,申请专利数是重要指标之一,而专利是否失效并非考核指标,这会导致专利申请量大幅攀升,维护专利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资助政策导向问题,目前的科研项目只资助专利申请费用,而不资助专利维持费用,在课题组或单位自有经费短缺的情况下,自然难以缴费维持专利权利。三是很多专利往往与市场需求脱节,院校、研究所研发人员更多地是追求学术价值,很多专利很难直接转化应用,从而缺乏专利维护的积极性。 “我国未来需要更多的产学研政策合作,促进环境技术领域院校、研究所对专利成果的转化,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专利质量,避免科研资源浪费。”桂华侨建议,对于科研项目验收和院校的个人工作评价,建议以第三方机构和专家评估为主,考察工作本身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而非考核专利的申请量等指标。同时,完善专利资助政策及加大专利审查力度,对于创新性不高的专利、大量集中申报专利的单位和个人要重点审查,不合格的坚决予以驳回,而对于被市场或企业认可的专利,加大对发明人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发明人申请高质量专利的积极性。
——以上来源于 中国知识产权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