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入局还是搅局?

  传统汽车向智能电动汽车转变的过程让不少投资者看到了新的机遇,一大批造车新势力开始涌现。 3月30日下午,小米发布公告称,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紧接着,在当晚新品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进一步披露,小米将成立全资的智能电动汽车子公司,预计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他将亲自带队,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CEO。一系列举动让小米造车的梦想逐渐走向现实。


  事实上,在造车的赛道上,并不缺少玩家。然而,有多少是真正的入局者,又有多少是搅局者?小米造车背后有怎样的布局?其在智能电动汽车方面有什么专利底牌?


  造车热潮起,巨头争入席


  “不知何时起,造车似酒局,把盏论英雄,唯恐不入席。”最近一段时间,跨界造车的新闻屡见不鲜。继百度公司宣布将在2024年实现量产电动汽车后,小米日前也宣布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据悉,在过去一段时间,小米管理层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并召开了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以及两次正式的董事会,经过了反复论证与慎重决策,才最终拍板加入造车的赛道。“这是小米全体合伙人反复考量的结果,也是我人生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汽车而战!”雷军表示。


  近年来,在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电动汽车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一步滑坡,倒逼技术升级,极大提升了电动汽车产品的竞争力。随着智能汽车的加速到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呈现“电动加速+智能开启”双重特征,万亿级市场已经开启。


  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了国内外企业加速布局,包括小米在内的众多通信、互联网企业也瞄准这块蛋糕。雷军说,对于造车,小米有着非常显著的独特优势:拥有业内最丰富的软硬件融合经验,大量可以复用的关键技术,同时还拥有业内规模较大、品类较丰富、连接较活跃的成熟智能生态以及充足的现金储备。


  深耕通信领域11年,小米重新起航再创业。11年前,“为发烧而生”的小米手机横空出世,在智能手机的售价上,小米犹如一把“屠龙刀”把智能手机的售价切到一个很低的位置,因而陷入“是行业的入局者还是搅局者”之争。如今小米跨界造车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在造车的赛道上,除小米外,还有百度、恒大、博郡、赛麟、拜腾等众多企业加入这个赛道。然而,它们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入局者,而非“PPT”造车,人们拭目以待。


  专利作底牌,创新有未来


  “汽车产业是一个重资产、长周期、高技术壁垒行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书长叶盛基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智能电动汽车对资金、技术的要求更高。制造一辆智能电动汽车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其不但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而且可持续的技术发展需要庞大的专利支撑。


  那么,新加入赛道的小米在造车方面有哪些专利底牌?柳沈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姚冠扬以“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车”为关键词在中国专利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116件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申请。耐人寻味的是,这些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从2012年起陆续开始, 但2015年12月31日之后不再提交此类新申请。


  从技术领域看,小米汽车领域的专利布局主要涉及安全系统、导航定位、信息传递、交通调度等方面。例如,名称为“实现定速巡航的方法及装置”的发明专利,可协调使用车辆的位置、限速信息、行使速度等判断车辆的变更车道的情况,由此根据相关限速信息调整车辆的行驶速度。再如,为了解决充电桩数量比较少,容易导致车辆抛锚的问题,名称为“燃料补给提示方法及装置”的发明专利,可获取车辆当前的剩余燃料量,检测车辆利用这些剩余燃料量行驶时经过路程离车辆最近的燃料补给站后能否到达缓冲地点,若不能到达缓冲地点,则提示将车辆行驶至最近的燃料补给站进行燃料补给。还有名称为“一种汽车鸣笛音量调节方法”的专利,可通过识别汽车前方是行人还是汽车,来控制汽车的鸣笛音量,当汽车前方是行人时,降低汽车的鸣笛音量,减少由于鸣笛音量过大给行人带来的损害,使得汽车的鸣笛音量更加人性化,提高用户体验。


  “从这些专利来看,目前小米与汽车有关的专利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采用相关手段和相互配合来解决汽车行驶、加油、操控等方面出现的具体问题。” 姚冠扬表示,从申请角度看,这类专利是对具体技术方案的保护,但是从实施角度,竞争对手不一定必须采用这种方案。竞争对手完全可以采用其他方案解决类似的问题,而不像标准必要专利那样无法规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产业标准必要专利发展趋势》报告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在5G+产业的广泛应用,通信领域的标准必要专利纠纷也逐渐蔓延到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等在内的5G+产业。中汽咨询战略研究与知识产权部部长王军雷表示,目前小米相关专利技术储备与比亚迪、特斯拉等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造车之路且长且艰。


  逞强难持久,成就靠实力


  近年来,随着5G+产业的加速到来,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在资本、技术、市场等多重因素加持下,一些造车新势力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最近,三家车企相继公布2021年3月交付的汽车数量,成绩亮眼。蔚来汽车交付7257辆,同比增长373.4%;小鹏汽车交付5102辆,同比增加了383.6%;理想汽车交付4900辆,同比增加了238.6%。


  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也有像拜腾、博郡、赛麟汽车这样的造车玩家倒在造车的路上。投入84亿元,仍未实现量产的拜腾汽车宣布停止中国业务,在历史洪流中成为“前车”之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花旗银行发布的报告指出,造车远比制造智能手机要复杂得多,供应链也更长,但小米貌似还没有搭建起这样的供应链。而且,造车属于重资产业务,将会消耗大量资源,对当前公司的盈利能力会带来很大影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越来越多玩家入局造车,但他们都低估了自动驾驶的研发投入。


  “当前,手机市场增速放缓,小米要在资本市场走下去,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来维持股价和市值,造车自然成为目前雷军打出的一张牌。”王军雷认为,目前来看,在造车上豪赌一把的小米并不差钱。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小米手握1080亿元的现金储备。


  “跨界造车为汽车产业带来新理念与新模式,有助于产业升级发展,但一段时间的过热投资也会带来潜在的产能过剩等风险。”叶盛基表示,跨界造车从投资的角度看,要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比如造车企业设在哪个地区,必须与整个地区的产能平衡、产业链结合起来考量。没有统筹安排,很可能会造车产能过剩,或者没法达到产业链的有效供给。


  一位智能电动汽车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小米进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具备明显优势,如小米拥有充足的资金储备、上下游整合能力等,但也存在一定短板。现阶段要在汽车产业突围,除了优渥资本支撑外,软硬件核心技术储备也愈发重要,技术为王、服务升级是行业趋势。


  造车属于重资产业务,以蔚来为例,尽管其创立多年且最近交付量屡创新高,但业绩始终处于亏损状态。有鉴于此,叶盛基建议,相关企业进入汽车产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尊重制造产业的发展规律。业界期待小米能够将大量可以复用的关键技术以及通信行业的管理经验、技术融合方面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带到汽车产业,助力汽车产业创新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绿智知识产权&德权知识产权专利查询宝APP每日新闻下一篇:注册“云小白”是否和“江小白”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