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导致的骨关节损伤、骨肿瘤及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骨缺损,使修复重建成为难题,也严重影响骨关节功能恢复,但由此也使各种骨修复替代材料应运而生。近年来,用于人体修复的新一代材料多孔钽由于在医疗救治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与人体组织相似的弹性模量,逐渐获得业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行业内的研发重点。一直以来,在该领域,相关技术专利被美国ZIMMER、强生等国际医药巨头抢占。虽然多孔钽材料呈现了较好的临床结果,但仍然存在孔隙率较低、强度和弹性模量较高等缺陷,这也给相关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多孔钽材料生产的高成本是其广泛应用的限制因素,高昂的价格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
重庆润泽医药有限公司(下称润泽医药)经过近十年的技术研发和攻关,通过对多孔钽材料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成功突破金属融入物在人体骨修复中界面不融合、力学性能不匹配和物质传导受阻等三大技术瓶颈,有望打破国外公司在这一领域长期垄断的局面。
“目前公司研发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孔钽相关产品即将投放市场,与现有产品相比,不仅生产周期缩短,我们的价格也比国外同类产品更加低廉,将造福更多病患。”润泽医药总经理叶雷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围绕多孔钽相关产品,公司目前已经获得700余件中国授权专利。此外,润泽医药还不断加大在海外的专利布局,围绕多孔钽产品目前已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40余件,在美国和欧洲获得3件授权专利。
据有关方面统计,新型骨修复材料的市场未来或将达到千亿元规模。对于即将投放市场的多孔钽产品前景,叶雷满怀期待。
作为该领域的后起之秀,润泽医药为何能够异军突起,冲破国际巨头的专利壁垒?在叶雷看来,是专利导航帮助企业指明了创新研发方向。“专利导航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利用现有的专利信息资源,并将专利运用嵌入到公司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中,为引导和支撑公司的科学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叶雷表示,作为全国较早开展专利导航的企业之一,通过专利导航分析,能够凝练研发方向、提高研发成功率并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有人说,吃过苦头和尝过甜头的人都会尊重知识产权。而我们属于后者。”叶雷的话语中透露出满满的自豪感。(知识产权报 记者 王康)